瑜伽:从精神训诫到快乐文化

2024-02-04 06:56:39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瑜伽:从精神训诫到快乐文化瑜伽本是由印度一种原始哲学思想逐渐发展而成的修行法门,其传播和普及满打满算不过一百多年,然而在一个世纪中,这种世界上最古老的思想就被变异来适应追求快乐的现代文化,并塑造了一个价值数千万美元的产业。

  在电影《美食祈祷爱》里,女主角去往印度寻找心灵的宁静,她走进一个殿堂,一群人盘腿冥思,里面不乏白色的面孔。即使在美国,瑜伽也占据了城市生活——在高尚社区的附近往往有瑜伽会所,都市女白领常常在班后去上一节瑜伽课,甚至有人去印度进行一场瑜伽的修行,或者去巴厘岛享受一次海景瑜伽。

  而瑜伽这样的普及,从开始到现在满打满算不过一百多年,却几经变迁——在19世纪初,瑜伽被与疯狂和联系在一起;1960年代则与嬉皮士自我意识的觉醒有关;21世纪初,瑜伽变成一种“健康而安全”的健身方式。2010年出版的《微妙的身体》一书中,斯蒂芬妮·夏曼(Stefanie Syman)追述了在美国瑜伽如何从一种历史悠久的精神训诫,变成一项价值数千万美元的产业的过程。

  1893年9月11日上午10点,或可说是瑜伽与美国的第一次正式接触——这一天,印度近代瑜伽大师辨喜在芝加哥的世界宗教会议上发表了简短的演讲。后来他又游历美国各地,并且做了数十次演讲。辨喜常常在讲授过程中进入禅定状态,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到正常的意识。这种奇特的修行方式以及辨喜平静和悦的态度、宽广的精神,使得美国人很快对他产生了兴趣。辨喜教授学生们王瑜伽,并辅之以智瑜伽的讲授。在极短的时间内,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都对王瑜伽极感兴趣。1895年6月,根据瓦尔多小姐记录的课堂笔记编辑出版的《王瑜伽》一书受到美国知识分子的追捧,出版几周后就再版三次。著名的心理学家,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斯教授为此特意赶到辨喜在纽约的寓所,并由此成为他的热烈崇拜者。

  1920年代,印度瑜伽大师尤加南达来到美国。在瑜伽界流传的说法是,他在兰契的瑜伽学校之时,忽然获得感召“我要去美国”,于是就动身去了。1925年,他到达洛杉矶,进行了一场关于印度瑜伽教义的讲座,《洛杉矶时报》报道说:“在开始前几个小时,就有数千人在场外等待入场,3000个位置马上座无虚席,这简直是一场盛会。”几个月后,他在华盛顿饭店成立了自我实现会社(Self Realization Fellowship)。

  瑜伽本是由印度一种原始哲学思想逐渐发展而成的修行法门,其内容包括道德自律、身体姿势、呼吸管理和静心冥想。在瑜伽入美的最初二十年中,传授者都是来自印度的大师,他们注重对瑜伽基础教义的讲授,重视瑜伽的本质——通过身体的训练达到精神和心灵的融合。因此,总的来说,此时传入美国的瑜伽还是比较传统而原汁原味的。

  但是在20世纪初,一个出生于爱荷华州的美国人皮埃尔·伯纳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心目中瑜伽的模样,或许是偶然,或许是因为他刻意塑造的推广方式,瑜伽在此时被与“性”和“”联系在一起。这一方面是因为20世纪初的美国,清占据了政府、法院、出版社和宗教管理机构的领导层,风气仍相当保守。瑜伽的各种奇怪体式和哲学思想,令他们觉得不可思议。而另一方面则是皮埃尔·伯纳德将瑜伽同印度《爱经》的结合起来。

  《爱经》认为“爱”是与生俱来,可以无师自通,但“性”必须经由学习方可掌握。而伯纳德称练习瑜伽可以掌握性的技巧,使得肢体足够灵活,可以做出各种姿势;而假如夫妻双方的身体彼此非常合适,你就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的美好。这种宣传更是加剧了保守主义者对瑜伽的错误认识,把瑜伽看成一种房中健身术。

  伯纳德是因偶遇一位南亚移民,学到了强调身体练习的密宗瑜伽。后来他一路去旧金山、西雅图、纽约,在各地推广他学到的这项神秘身体练习术。但伯纳德传播的瑜伽术被看成“来自东方的心灵毒药”,一直得不到当局批准,他还总是被和小报记者追着到处跑。《华盛顿邮报》在头条指责他“神秘的印度教”应对从不贞到等一系列问题负责。最近一本关于此人的传记《伟大的尊者:瑜伽在美国不可思议的诞生史》出版,作者罗伯特·拉乌(Robert Love)记录了伯纳德所遭遇的各种阻拦。但不断的驱逐和批评反而提高了他的名声,而且将瑜伽同印度爱经的结合,可能会让喜马拉雅山下或者恒河边修行的印度信徒惊呆,但这种现实主义态度在当时似乎是个不错的宣传手段。1918年,伯纳德和妻子在纽约哈德逊河畔建了一个瑜伽俱乐部,教授瑜伽体式和呼吸术。每年100美元的会费使得只有名流能够出入其间,比如范德比特家族成员、作家、明星和拳击手。

  1947年俄瑞混血儿英德拉·黛维(Indra Devi)在好莱坞成立瑜伽工作室,她称自己的瑜伽为“哈达瑜伽”,“简单、使用、易于变通”,更适合注重锻炼和健康。嘉宝、葛洛丽亚·斯旺森、第一个邦女郎琳达·克里斯汀、现代舞蹈的早期发起人露斯·圣·丹尼斯、珍妮弗·琼斯都是她的“皈依者”。因为她们需要塑身修体、保持年轻。英德拉·黛维1953年出版畅销书《永远年轻,永远健康》,在女性中非常受欢迎。

  理查德·赫特曼(Richard Hittleman)也是哈达瑜伽在好莱坞的推广者之一。他的目标是“使得艾森豪威尔时期的美国人从精神上和实践上理解瑜伽”。他录制了第一个教授瑜伽的电视节目,1961年开始在洛杉矶播放。他的节目更关注瑜伽健身的方面,而不在教义上进行钻研。赫特曼的工作引导了此后无数瑜伽节目出现,包括莉莉娅丝·佛兰(Lilias Folan)给美国公共电视台所做的瑜伽系列节目。

  然而此时在美国所流行的瑜伽,其实和印度的瑜伽差异很大——在印度教中,瑜伽的最根本目的是将身体作为媒介,运用精神的训练,使练习者和宇宙联系,身体只是工具。尽管会变得更灵活更有柔韧性,但这并不是瑜伽的目的。呼吸术和体式都是用来加强冥想的程度,以达到与宇宙沟通的境界。

  因此荣格曾说,美国的瑜伽风是对古老文化的虚伪模仿,“任何在伦敦上流居住区或第五大道练瑜伽都是自我标榜精神提升的人自欺欺人的玩意儿。”

  嬉皮士与瑜伽的关系如此密切,以至于十年后关于瑜伽的网站上还有人提问“练习瑜伽会不会使我看起来像个嬉皮士”。答案是“当然不”!其实1980年代,嬉皮士热潮渐消,瑜伽又回归到一种单纯的健身运动,其光芒也被新出现的一些健身方式所遮蔽。或许是1980年代的职业女性 觉得有氧运动更有活力,更能帮助她们打破她们头顶的玻璃天花板。

  但没到1990年代末,瑜伽就卷土重来了。这次它变身成一种燃烧卡路里的运动——高温瑜伽——将房间加热到40摄氏度,并在其中做各种瑜伽动作。高温瑜伽会使训练者大量出汗,却控制饮水,因此被宣传可以使得毒素随着汗水一同排出。这一理由使得中产阶级欣然接受了这种新型的、有点自虐嫌疑的瑜伽。

  同时常温下锻炼的瑜伽也回潮。总之,在瑜伽进入美国将近一个世纪时,它已经遍地开花,在健身房、大商场、甚至医院里。这种古老而悠久的精神的戒律成为运动员、CEO、好莱坞明星和郊区的“绝望主妇”们的固定健身活动。书店里关于瑜伽的书与杂志整柜的陈列,封面或是穿着紧身韵律服的金发男女、或是着唐装的华裔师父、或是缠印度头巾白髯飘飘的大师。这成了瑜伽与世界接轨的标志。它是怎样达到这样繁荣的呢?

  或许是因为必一运动 b 体育,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有机食物、替代治疗,这种返归本真的生活方式反而越来越受主流人群青睐。人们都急着寻找身心的平衡。而瑜伽则标榜可以带来这一切,戴着宗教的面纱,充满异国情调,优雅而美妙。

  2001到2003年间,《时代》连续三次报道美国的瑜伽风潮,据其调查,在美国,从学校、医院、律师事务所、政府机构、公司到监狱,到处都在开设瑜伽教程。在许多飞机场,冥想室几乎和小礼拜堂及网吧一样,成了必不可少的公共设施。西点军校在讲授冥想课程,《哈佛法学评论》2002年春季号的主题是冥想,湖人队的教练菲尔·杰克逊在队员室里把冥想作为自己的秘密武器。越来越多的名人成为瑜伽的忠实爱好者,梦露说,练瑜伽改善了她的腿型;简·芳达则公开示范高难度的瑜伽动作;其他爱好者还有朱莉娅·罗伯茨、芭芭拉·史翠珊、美国前副总统戈尔、英国查理王子……

  此时,各种瑜伽纷繁复杂,帮助减肥的、健身的、美容美体的、调节内分泌的、减压舒心的、帮助分娩的、增进夫妻感情的,甚至还有可以和宠物一起锻炼以增强主人和自己宠物的心灵感应的……几乎所有的效果和好处都被堆到瑜伽身上,美国的瑜伽在此时已是彻头彻尾的大杂烩,因此有人出了一本书就叫做《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瑜伽》。的确,你需要什么东西,似乎都可以在形形色色的瑜伽课程上找到,不管真假,愿者上钩。

  目前每8个成年美国人中,就有一个在以某种形式定期练习瑜伽。虽然在艾杨格等瑜伽大师开的瑜伽学院仍然坚持进行精神和思想的熏陶,但也有不少真诚的瑜伽修行者千里迢迢去往印度参加瑜伽课程。尽管如今的瑜伽课程上仍然有“管理你的呼吸”及“放松一切,体察自己的情绪”这样的说法,但当代的瑜伽健身爱好者已不再花大量的时间用于古老瑜伽哲学的研究了,甚至也不再练习吟唱。三维瑜伽的创办人乔纳森·赛汀(Jonathan Sattin)说:“现在的瑜伽就必须学习如何照应消费者的需要。你什么都不用做,只要把鞋脱了,把电话掐掉,就可以开始练了。” 瑜伽锻炼者将其看成和动感单车、普拉提一样的身体锻炼,顶多顺便有点“心灵”的作用。正如《微妙的身体》作者夏曼所言,如今世界上最古老、最深奥的一种传统被完完全全变异来适应追求享乐的现代文化。

  而面对如此汹涌的将瑜伽健身化的浪潮,有些注重精神训练的派别也只好自我安慰称,所有参加瑜伽练习的人,无论是何目的,都会在过程中体会到身体和心灵合一的感觉。

  2009年,孩子们在白宫外的草坪上做瑜伽,作为复活节滚彩蛋活动之一。这可以看出这种古老、充满异国情调、甚至一度被看作具有威胁性的活动,如何被美国主流文化吸收和改造。

  9年前,也就是2003年的7月28日,《纽约邮报》一篇文章的标题是《我们是一个冥想的国度》。而这种潮流,如今似乎正以同样的速度和形式,席卷世界。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就可以说“我们是一个冥想的星球”。到时,不知还有多少人知道瑜伽曾经是什么样子?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