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印度的大神叫湿婆为什么要这样翻译?
印度的大神叫湿婆为什么要这样翻译?因为梵语里面那个v,估计在当时是读作b,shiva实际就是shiba,古汉语的湿婆和shiba很接近。另外历史上重唇音b变v或w的情况很普遍,比如蒙语的爸爸aba,现在普遍读作ava阿瓦,所以吉祥三宝歌曲开头就是“阿瓦(爸爸),娜德(太阳),萨德(月亮),喔登(星星),咕噜(三者)哟喂(什么)”。
湿婆,又被译为西瓦,这应该是不同时代、不同翻译人员导致的不同结果,其实就是个音译而已,没什么特别的。
事实上,在印度教经典中,湿婆还被称为大自在天,也称大天,这才是符合经义的翻译,代表了湿婆在心目中的地位。
但我们也知道,佛教经典中大自在天等诸天的概念同样存在,这跟佛教脱胎于印度教有关,而佛教经典大多是古代(比如汉唐等佛教传播期)高僧所译,译法当然更接近意译而非音译。
而近现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教诸神的概念(主要是近代有一个中印文化交流的蜜月期,《摩诃婆罗多》等印度史诗也是这时翻译过来的),凡事讲究个先来后到,诞生得早、但传入中国得晚的印度教诸神,以湿婆、毗湿奴为代表,都得了一堆音译的奇怪名字,不像佛教诸神名字那么高雅工整。
比如湿婆的大儿子塞犍陀,在佛教中其实就是韦陀(神),也称违陀天;小儿子伽内什,在佛教中则被称为大欢喜天。
再顺提一下与湿婆地位差不多的另一位主神毗湿奴,高度怀疑他就是佛祖的原型,二者都一样是王子形象,而且在某种说法中,毗湿奴的十世化身,有一世便是佛陀。
佛陀身边带有金翅大鹏鸟,毗湿奴也降服了迦楼罗(一种大鹏鸟),还使用迦楼罗图案的旗帜,保证永远让迦楼罗在自己的“头上”(其实就是骗降迦楼罗的一种话术)。
总之,佛教就是当年的释迦族人们奋力改良原有的印度教,去掉了一些种姓等级的规定,就变成了自己族里的精神粮食,释迦族的王子也成了佛祖如来。
在古印度,王子出家修行太常见了,婆罗门的待遇不常有,刹帝利是很踊跃修行的,知识就是智慧(吠陀),而从刹帝利到婆罗门,这是种姓等级的飞跃。
物质享受重要吗?对印度人而言,不太重要,精神上的跃级那才重要,这也是佛祖能够专注修行的动力,因为那个时代的人都是这么干的。
湿婆(Shiva)与梵天(Brahma)和毗湿奴(Vishnu)为印度教三相神。前身是印度河文明时代的生殖之神“兽主”和吠陀风暴之神鲁陀罗,湿婆的地位是毁灭者,兼具生殖与毁灭、创造与破坏双重性格。呈现各种奇谲怪诞的不同相貌,主要有林伽相、恐怖相、温柔相、超人相、三面相、舞王相、璃伽之主相、半女之主相等变相,林伽(男根)是湿婆的最基本象征。
神作为生发者,维持者与融化者。在此状态,神发挥其生发、维持和融化三个主要属性(sifat)。这个“三合一”状态相应于吠檀多的三位一体:梵天(Brahma,创造者),毗湿奴(Vishnu,维护者)和湿婆(玛亥希Mahesh,毁灭者)。苏非教的同义词是阿法伽(Afridgar),帕瓦蒂伽(Parvardigar)和法那卡(Fanakar)。
翻译的原则出问题了,一般人们遵循“信、达、雅”,就这个雅就很有问题,翻译的都是外国的东西,中国的问题不需要,那要雅,不就是美化外国吗?没坐正,美利加、枫丹白露,就是例子,这一点上我比较喜欢日本得翻译,美国就是米国必一运动官网,德国就是独国,这些国家既不美,也没德。说大家崇洋媚外,是因为介绍国外得翻译把他们美化了,对于美的东西,大家都喜欢,不能怪普通人。普通人不懂外文啊。所以睁眼看世界的时候,我们普通人被这些翻译家误导了。
所有译音都有个通病。就是,当你用某个中文字代替外语发音时,中文就会带有意义,那意义可能是很怪诞的。比如,湿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