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一运动官网瑜伽经典书籍连载——《瑜伽之树》(二)

2023-11-10 02:03:33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必一运动官网瑜伽经典书籍连载——《瑜伽之树》(二)艾扬格大师在1966年出版的《瑜伽之光》已经翻译成中文,深受广大瑜伽爱好者的喜爱,堪称现代瑜伽圣经。而他的另外一本小书《瑜伽之树》(《The Tree of Yoga》)语言简单,平易近人,从中也能得到灵性和体式上的指导。

  这本书是他在欧洲各国的演讲结集,他从瑜伽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到对应身心灵的哲理思考,向世人传授这门学问的全貌及精华。书中兼论家庭、爱与性、健康与疗癒、冥想以及死亡,将瑜伽与人生,做了完整的引导与融合,更对瑜伽教学者提供了诸多宝贵的经验。

  树叶提供氧气滋养树木健康成长,呼吸控制(prāṇāyāma)则提供氧气滋养系统的细胞、神经、器官、智觉、意识。我们演练体式时,只有在呼吸跟动作同步时,身体才能完全伸展。prāṇa是“能量”,āyāma是“创造、分布、维护”的意思。呼吸控制是呼吸的科学,导引生命能量的制造、分布与维护。

  糟糕的是,有些老师要学生在做体式的时候闭气。原始经典里从来没有提到这回事。我们闭气时是要留意姿势,还是留意呼吸?我们吸气时,头脑像树叶般前进;吐气时,头脑往后退。闭气时,头脑变得紧绷,这样如何能在身体里找到静寂?凡是以吸气的方式做体式,结果仅仅是身体作用,而以吐气的方式做体式则有活力、生机,能产生生理作用,促进细胞健康。用闭气的方式做姿势仅仅是肌肉作用,我把这种练习方式称为身体瑜伽,和灵性瑜伽恰恰相反!

  当所有的元素合为一体,亦即当身、心、灵达到完全统一的状态时,你忘了身体、忘了呼吸,也忘了智觉。这不是三两天就能达到的,可能要练个五六十年才能体验到我所说的境界。在这之前,你可以用吐气作为辅助,因为你是初学者。

  吐气的当下确实能帮助你把姿势做好,因为这时候的身体是放松的。如果你便秘,医生给你通便剂,上了几次厕所之后,你觉得全部清干净,肚子整个舒服了。同样地,吐气犹如通便剂,可以清除身体细胞里的紧张。可是如果你练了五十年瑜伽,仍然使用这个方法,这表示你的生理和心理都没有进步。要留意在平时的练习中有无进步或转化。如果我今天做瑜伽的方式和1934年初学时一样,那么我的就像健康但不结果的树,或是健康但无法生育的女人。我练的不是那种瑜伽,我要自己的行为能结果。瑜伽的真正的果不是肉体上的成就或表演。瑜伽修行者向来不测量氧气的摄取量,他们对这个没兴趣;他们在意的是借着和谐的呼吸保持头脑和心的清净,这是靠呼吸法达成的。行为所结的果会告诉你是否走在正确的路上。

  印度古书《往世书》(Purāṇas)里有个故事很有意思,说的是从大海提炼生命之水的故事。天使和魔鬼在为建立道法而战;天使遵循道法必一体育官方app下载,魔鬼偏爱。由于魔鬼强过天使,所以日益增长,横行天下。于是天使去求助创造之神大梵天和毁灭之神湿婆天,两神建议天使去找维系之神妙毗天带领他们建立道法。妙毗天要天使从大海提炼生命之水。由于生命之水由妙毗天分配,所以剩下的事就交给妙毗天处理。

  美露山被掷入海里作为搅拌棒,蛇王也投入水里变成拉牵搅拌棒的绳索。魔鬼的力量比较大,抓住蛇王的头,天使则抓住蛇尾巴。正在提炼的当儿,美露山沉到海底,大家没法工作了。这时妙毗天化成乌龟潜到海底驼起美露山,让大家能继续提炼。

  这搅拌的动作就是吸气和吐气;犹如美露山搅拌海水,脊椎的作用就像个搅拌棒,在我们的身体里搅拌气息。就在一吸一吐之间,脊椎把能量推送到前后上下,在我们的系统里产生生命之水。故事里的妙毗天好比人类的灵魂,是深处的自我,使我们呼吸,因而导引出外在粗重层次的能量,这能量含有长生不老的核心能量。所以我们活得很健康、和谐,并且借着撷取宇宙之海蕴藏的能量来延年益寿。

  用哲学的说法,吸气是真我与周边外围接触的动作:存在的核心随着气息移动,碰触皮肤的内层——即身体最外层。这是灵魂外放、伸展的过程。吐气则是回归之旅:它是内收的过程,身体、细胞和智觉往内移动,回到源头,即存在的核心。每个内这种外放伸展与回归内收的过程,就是呼吸法。

  因此,在每一个呼吸循环当中,有两条路可以使我们明白神的存在:一条称为创造之路,一条称为舍离之路。向外的创造之路是吸气,往内的舍离之路是吐气。瑜伽修行者以这个哲理为基础,训练自己在这两种状态之间取得平衡。和舍离在止息的练习中相会凝聚。

  止息(kumbhaka)是息、智觉和真我的暂时悬止;习者尽可能在吸气时守住悬止之间提起的神性——存在的核心。这是灵魂的禅定。我们不只是在生理上止住气息,而且要掌握通过呼吸而提升起来的、充满生气的真我。如果让真我消沉,止息就变成仅仅是生理的、机械式的呼吸调节,一点儿也不是真正的止息。如我前面所言,吸气时,真我来到表层,就像妙毗天沉到海底撑起美露山再次提炼海水。保持提升起来的真我如如不动,是真正的止息。吸气、止息、吐气,三样都含括在内,这样的练习是纯粹的神圣状态。止息中,真我和身体成为一体,身体也和真我成为一体。身和心在吸气、吐气、止息中神圣结合。

  如果你把气息看成是呼吸作用,它是生理的;但是如果你去研究、了解呼吸对心的作用,它就变成灵性的。呼吸法是生理与灵性之间的桥梁,所以呼吸法是瑜伽的枢纽。

  当你整个人彻底、完全沉浸于体式,既忘了身体,也忘了感觉(当五种行动器官和五种知觉器官的功能和关系都正确合宜),这就是收摄(pratyāhāra)。收摄的意思是:把各种感觉从皮肤的外围往存在的核心(灵魂)收回。心沉静的当下,真我安憩于它的居所,心也消融了。同样地,当肌肉和关节安憩于姿势中,身体、感官,还有心都消融了,意识一片清明,这就是收摄的意思。

  前面说过,印度思想把身体分为五个层面:构造层、生理层、心理层、知性层、灵性层。心和智如何区分?为什么我们把心分成两部分,而西方心理学却认为都是一回事?我们区分收集资讯的心与分别善恶、推理判断的智。

  哲学不分东西,但哲学家提出不同的方法供个人思索、成长。或许你是西方人,我是东方人,然而你我的弱点和得意是相同的,毋须区分。如果东、西方哲学在方法上显得不同,别忘了东方哲学古老悠远,西方哲学则年轻得多。西方的哲学是理性主义的,所有的讨论都以头脑的智力为准,不涉及心的智慧。不过现在西方对心也出现了新的区分,除了心理学之外还有超心理学。真正的哲学是融合头脑与心灵的智慧,像是佛陀、罗摩克里希那(Rāmakṛṣṇa)、罗摩努迦(ŚrīRāmānuja)、圣方济这些圣贤所教导的。

  心的知性层面有网罗、搜集、累计讯息的能力,却没有识别力。识别出自收摄。收摄、教化知觉器官。在我们一生之中,多半以记忆取代智觉。记忆启动心,由于心受记忆所启动,所以我们只追寻过往的经验。记忆担心失去它的身份地位,每每在心有一丝机会去呼唤智觉时,记忆马上跑出来说:“行动呀,马上行动!”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冲动,它通常控制着我们的行动。许多人都是冲动的。冲动的意思是:不经思考而立即行动。这就是为什么瑜伽修行里要有第五个层次的收摄,因为你必须确定记忆给予正确的回应。

  我们的五种知觉器官与色、声、香、味、触接触,并且把接触后的印象传送给心,心再把它们储存在记忆库里。记忆渴望更多的经验并煽动心,心就回避智觉而直接刺激行动器官去追逐这些经验。在这整个过程当中,智觉想要衡量利害得失以平衡记忆、心和知觉器官,可是它们都不听智觉的明智忠告。过去快乐的经验使它们渴望多一点再多一点,因而需求与横生。引诱心去追求更多的享乐。反复享乐之后,行动器官失去效能,无能再激发知觉器官和心。人不断渴望过去的印象,但是无法得到满足,这就生出烦恼的种子。这时瑜伽的第五支收摄,就像真正的朋友般,赶来援助这个不快乐的人,让他能在灵魂的喜悦里找到快乐。

  那个一直回避智觉的心,这时懂得以智觉为指引。有判断能力的智觉就衡量对错,带领心不一昧依赖记忆和它的印象。反记忆和心之道而行,就是收摄。在智觉的协助下,各种感觉开始往内走,并且回归原点。这种衡量本能、念头、行动的过程,就是舍离的训练。放下世俗事物,依附内在灵魂,就是收摄。此后,能量保留下来用在当用之处,而不是渴求重复。记忆经验了新的印象,变得服帖而顺从意识。这个意识掌有智慧,而且使它安憩于良心的源头。如此一来,冲动的本质停息了,直观洞见自由流畅。

  收摄意味着不让记忆玩它的拿手戏。把记忆架空有如虚体,这样心与智就能直接联结。西方心理学不区分心与智,完全没有谈到这个过程。但是印度哲学里把心分为波动起伏的心和沉稳安定的心。如果能掌握到这点,就抓到瑜伽的重点,对生命会有新的看法和领悟。

  器物放在完美无瑕的水晶之前,如实映照而不会有折射;同理,当意识从千思万虑当中解脱出来,就变得极为敏锐、清明、晶莹剔透,如同关照者。这时意识明白知觉者、知觉的工具和被知觉的物是相同的,而心可以如实映照而无折射或扭曲。帕坦伽利说:“在这个阶段,记忆已臻成熟,不复存在,心从过去的记忆里解脱出来,变得前所未有的敏锐、前所未有的清新,前所未有的智慧。”(《瑜伽经》第一篇43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搜索